鄧春曉
“什么年代了,还敢圈地收钱?”辽宁葫芦岛icon,女子去海边游玩,搭了一个帐篷,一个男子却要求她交50块钱的场地费!女子质疑对方收费不合理,问男子凭什么收费!有没有发票?男子没好气地说,这片沙滩是他承包的,随后还大骂女子是不是有毛病?
就在那一瞬间,现场的氛围瞬间变得剑拔弩张。女子站在那里,心里满是愤怒与无奈。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个讲求公平、讲求诚信的时代——一个“承包”沙滩、要钱的场景?这到底是现代社会的荒诞剧,还是某种“新常态”的预演?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人性角度,也让我们不得不反问:这样的“规则”,到底是谁在制定?谁又在默许?
你有没有想过,这样“圈地收费”的背后,反映的其实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“利益优先”与“规则缺失”?一边是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海滩,大家都可以共享,却被少数人以“承包”之名变成了“私有财产”。这是不是一种潜移默化、逐渐被社会接受的“私有化”趋势?而更令人担忧的是,面对质疑,那个男子不但没有反思,反而还大骂女子“有毛病”。这背后,隐藏着多少“强者”的霸道与“弱者”的无奈?
其实,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。某些地方,个别商家、个人凭借“特殊关系”或“地方保护”横行霸道,将公共资源变成了私有产业。看似简单的“收费”背后,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,是对公共利益的漠视。更令人愤怒的是,许多普通市民面对这种情况,除了愤怒还是愤怒,却无能为力。难道我们要就此忍气吞声?还是说,社会的良知和法律的底线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?
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这不仅仅是一个“圈地收费”的个案,而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些地方治理的盲点和制度的漏洞。公共资源本应属于全民,而不是少数人“承包”之后的“私产”。当规则被扭曲,正义就被侵蚀,公平就变得奢侈。
更令人扼腕的是,整个事件中那个女子的反应,折射出多少人的无助和坚韧。她敢于质问,敢于表达不满,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。在这个看似“规则由少数人制定”的环境下,她的抗争或许微不足道,但正是这种微小的火苗,点亮了我们对公平的渴望。我们要问:我们这个社会,是应该容忍“圈地收费”成为常态,还是要站出来,维护那应属于每个人的公共权益?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看到,公众的道德底线在哪里?当“钱”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时,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份对公平、对正义的坚守?在这个“看脸、看钱、看关系”的社会里,是否还有那份纯粹的良知?我们是不是都曾在某个瞬间,心存不满,却选择了忍让?或者,像那位女子一样,勇敢地发声?
这场“海滩收费风波”提醒我们,正义不应成为少数人的“笑话”。我们需要制度的完善,需要法律的刚性,也需要每个人心中的那份良知。毕竟,公共资源的归属,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,而不是“承包”者的私有地盘。
最后,我想说:面对这样的“圈地收费”,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抱怨和愤怒,更要行动起来。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完善法律法规,让“公共资源”真正回归公共,让那些肆意“圈地”的人知道,社会的底线在哪里。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片海滩的守护者,只有我们共同努力,才能让这片海滩变得更加美好、更加公平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海滩的争执,更是一场关于我们价值观的考验。你,准备好为公平发声了吗?


